今天開場還是要提《鱿魚遊戲》。
但Sir要說的是缺點。
或者說,遺憾。
很多影迷都提到的:
爲啥不是黃政民來演成奇勳?
當然不是苛責李政宰的表演。
而是。
黃政民身上的“無賴氣質”,實在不可替代。
黃政民何人?
身份很多,這裏向不太熟悉韓影的毒飯簡單介紹:
作爲演員。
韓國當下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實力派男演員,大鍾獎、青龍獎雙料影帝,長著一張爲了說“阿西吧”而生的嘴。
作爲搭檔。
他和李政宰之間的緣分,妙不可言。
最經典的《新世界》,兩人演一對混迹黑道的難兄難弟,一痞一帥,硬生把黑幫片演成“愛情片”。
最近,他又多了一重身份。
惹來大量中國觀衆的關注。
畢竟。
他這次是“翻版”劉德華:
《人質》
中國翻拍韓影我們見多了,而且類型不限。
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《陽光姐妹淘》《你的婚禮》……
韓國翻拍國片,其實也不少。
但大多專注“犯罪懸疑”類:
《英雄本色》《毒戰》《全民目擊》……
最近,又看上一部。
《人質》,翻拍自丁晟導演,劉德華和王千源主演的《解救吾先生》。
忘記了?
一個動圖你就記得:
改得好不好?
即使韓國票房不錯,但評分也不高,韓國大衆評分網站naver上評分7.58(滿分10),豆瓣更低,6.1。
僅從口碑看。
這次中韓影視友好交流,是我們勝出(原作豆瓣7.7)。
可喜可賀。
但Sir作爲影評人,不想簡單地唯分數論,尤其對于這樣難得的“同題競賽”。
放下立場,回歸電影。
Sir更感興趣:
我們這一次,究竟“贏”在哪?
會一直“贏”嗎?
01
群戲VS獨角戲
故事不陌生。
原型,2004年的真實案件,內地著名演員吳若甫被綁案。
《重案六組》《特警力量》都以此改編過。
《解救吾先生》無疑是最被大衆熟知的一次。
中韓兩版,劇情主線基本一致:
著名演員被綁架後,演員怎麽跟綁匪鬥智鬥勇,警察又如何把他救回。
但具體操作則區別很大。
海報就亮明態度:
中國版,“人質”劉德華C位,但綁匪、警察所占面積不小;
韓版,“人質”黃政民也是C位,且是絕對C位,後排六人,都不是全臉,五個是綁匪,完全沒有警察的戲份。
這便是兩版對于“視角”的取舍:
前者,多線並行,強調人質、匪徒、警察叁方你來我往、見招拆招的對壘快感。
後者,更像黃政民的獨角戲,同時,Sir預感到電影裏警察都是豬隊友。
別小看這細微的調整。
電影視角,將決定整個故事的位移。
目前來看,兩種選擇不分優劣。
02
劉德華VS黃政民
演技不必過多比較。
Sir這裏討論的是角色設計。
《吾先生》中有一個亮點常被忽略:
原型人物吳若甫,的確出現在片中,並出演一個警察。
于是,當吳若甫扮演的警察,在戲中對著當年綁匪喊話時。
虛實難辨。
韓版也保留這一妙筆。
但它的做法簡單粗暴——黃政民演黃政民。
他“演”的就是自己。
在Sir看,正是這一改動。
讓“妙筆”成了“敗筆”——黃政民演的“黃政民”,大概是他演藝生涯中最不自然的角色。
這是一名怎樣的演員?
身手比成龍還靈活;
打起架來,比綁匪、警察都猛。
這哪是黃政民。
明明就是那個在《新世界》裏,美隊上身,被稱爲“電梯戰神”的丁青嘛。
不光身手開挂,還智力下降。
面對綁匪,不是傻傻地尬聊,就是一次次激怒對方。
綁架啊大哥,還顧著臉呢!
這哪是演繹過無數個角色的青龍影帝?
明明就是個沒腦子的十八線網紅啊。
總之,我們無法相信,這是一個“黃政民被綁架”的故事。
編劇苦心的建立起來的“虛實結合”,因此沖散。
反觀《吾先生》。
人質雖然叫“吾先生”,電影卻始終讓觀衆相信,他就是大名鼎鼎劉德華。
人設清晰:
香港影帝,頭腦清醒,且,沒有戰鬥力。
行動一致:
被綁後迅速冷靜,認清現狀:打不過只能智鬥。
並且形成基本策略,花錢買命。
綁匪被困,他主動獻策,以便對方盡快安全地拿到錢,好令自己盡快脫險;
綁匪發怒,他據理力爭,因爲以他的經驗,認慫反而會讓對方多疑。
Sir認爲最絕的一幕。
喝水。
綁匪端來可樂,吾先生果斷拒絕,說要喝白開水,還讓綁匪把杯子洗一下。
膽大包天?
不對。
首先,不喝可樂因爲擔心裏面被投放藥物,說明他謹慎;洗杯子,則表現了他即使身處絕境也沒有丟掉基本的體面。
自尊,是目前吾先生唯一能緊握的籌碼。
結果?
綁匪不僅沒發飙,更帶來我們不可思議的反轉:
得了個“惺惺相惜”。
黃政民那邊呢?
綁匪拿水,他滿不在乎、來者不拒,只管喝不管後果。
這一句。
電影裏的“黃政民”,算是徹底敗給電影裏的“劉德華”。
但必須重申:不是演員的鍋。
03
王千源VS綁匪們
反派塑造,是雙方決勝關鍵。
華子(王千源 飾),可以說是《吾先生》的“魂”。
說他是華語電影最經典的反派之一,不過分。
Sir就說幾個動作。
華子是誰?
他是一個悍匪。
開場,華子去跟俄國人買槍,被懷疑是警察,怎麽自證?
一把摟住翻譯,掏刀,捅。
又狠又瘋,但不失理智。
他還是一個控制狂。
激情戲,狂躁地從背後進攻,雙手死死按頭。
鏡頭拉遠,伸手可及的地方放著手雷與手槍。
這僅是華子的A面。
他的B面,藏得更深。
底層單親家庭出身,長久以來物質和情感的雙重匮乏,導致極度自卑。
犯案前,看到漂亮女孩,他還是會下意識扭頭偷看。
犯案後,華子來到吾先生家裏翻找銀行卡。
他還幹了什麽?
坐下沙發,打開飲料,慢悠悠地翻開雜志……
暗自模仿起劉德華的手勢。
一個粗暴悍匪的標簽下,他漸漸展現出“人”的血肉:
恃強淩弱,用武力掩蓋自卑的扭曲性格。
華子的成功,不僅是演員功勞。
全片最過目不忘的鏡頭:
審訊室裏的他,像一團巨大的陰影,眼皮子朝上頂,透著股危險和頹喪氣。
最終這個陰鸷的眼神看得人寒毛直豎。
然而華子沖著攝像頭,隔空挑釁警察後,那粒沒抓穩的餃子緊接著拆穿他的自信。
這一幕,是導演對“華子”宿命的預演。
以上一切,才讓結尾那段封神的哭戲成立:
華子被執行死刑前,媽媽去探監。
他努力保持以往吊兒郎當的樣子,裝作不怕死。
他想哭,卻又拼命咧開嘴笑。
最後他說,下輩子再給媽盡孝。
矛盾、悔恨,又不願承認。
一言蔽之,華子爲什麽深入人心?
他是個惡人,卻也是個活人。
韓版裏的綁匪頭子崔基煥。
狠也是真狠。
光天化日之下就敢殺人,凶器還是隨手拿的易拉罐。
可惜。
凶悍有余,有勇無謀。
暴戾有余,臉譜化嚴重。
沒有感情,沒有牽挂,沒有軟肋。
兩個版本都有的一個情節:綁匪頭子去人質家裏搜銀行卡(U盾)。
《吾先生》裏是搜到了銀行卡,但華子回來說沒搜到,同時上手勒脖子。
華子爲何要撒謊?
因爲他想詐出吾先生家裏可能還有的其他卡,目的是把吾先生吃幹榨淨。
華子狡詐又貪婪的形象瞬間入木叁分。
韓版卻直接改成了真沒搜到。
被勒得快死了,黃政民才來了一句“在便利店”。
大哥,你到底是真忘了還是想撒謊?
不管是哪種,都是蠢到家了。
原版綁匪給吾先生捆上的都是鐵鏈,完全杜絕他自行掙脫(劉德華上演動作戲)的可能,吾先生想博弈只能智取。
韓版綁的卻是繩索,分明這些綁匪是生怕黃政民沒有機會逃跑。
這一局,又敗。
04
類型VS表達
看到這裏,你是不是也好奇——韓版爲什麽要這麽改?
反派越黑,主角越強,警察消失……
像什麽?
老套的超級英雄片。
正因爲對現實裏的“英雄”不滿,才更需要電影裏的英雄。
所以。
比起把這個故事拍成一次精彩的綁架,韓國版更願意跟隨創作慣性,把它呈現爲一次對政府的諷刺。
韓影敢黑是傳統藝能。
《鱿魚遊戲》,剛借反派之口諷刺過韓國警察。
《人質》同理。
警察們幹了啥?
面對同一個匪徒,人家用的土炸彈,警察全副裝備,還硬是讓對方逃了叁次。
接到報警電話,明明是重要線索,卻生生放過,完全沒有發現線索的敏感度。
還有最無語的。
韓版主犯直接自首,這本是極度無腦的行爲,但在警察們更無腦的襯托下,反倒顯得運籌帷幄、胸有成竹。
另一個例證,是韓版明顯加強媒體的戲份。
這本是一個新鮮的角度。
畢竟,原版媒體作用基本消失,被警方嚴控。
但韓版裏的媒體是怎樣?
沒有調查,沒有對警察的不作爲有任何披露,全程只有添亂。
尤其遺憾。
最終,電影也就成了韓國電影對政府(警察)又一次無關痛癢的諷刺。
但。
這只是韓國電影的毛病嗎?
《人質》給予我們的警示在于:
當創作者爲電影、人物、故事預設下鮮明的立場,從而放棄最基本的,對邏輯的尊重,對敘事的打磨,對“人”的體恤時。
電影,便終成爲某種意識和口號的“人質”。
然而。
誰又能解救電影?
本文圖片來自網絡
編輯助理:哆啦C夢 色一区综合自拍